2012年7月31日 星期二

關於最低工資反漲事件


唉唉唉~
我老覺得反漲基本工資這事到最後就是大家一起死。
你想想,基本工資不調,買不起東西的結果就是,大家最後就乾脆少花、甚至不花,專業點你可以稱這狀況為「消費緊縮」
消費緊縮的影響就是企業不是營收有效被降低、就是毛利有效被拉低〈Dear~ 營收成長不代表毛利和淨利成長喔~ 啾〉,久了就算你有一百個富爸爸也沒用,還不是一樣會倒!
企業大量倒閉,誰買單?據說應該是政府。但是大家別忘了,政府的錢從哪來?對!就是稅!你以為到那時政府口袋裡還有多少錢呀?
我相信很多人都理解這其中的環環相扣,為什麼大家不問這樣一個問題,你 cost down 的人事成本,真的有效益嗎?你又怎能保證在你 cost down 這些成本的時候,你的顧客滿意度 (包含來客數、回購率、客單價......etc. 夠科學了吧) 和品牌價值 (除了顧客滿意度之外、還包含了品牌營收、品牌折價比率...... 簡單一點來說就是你家品牌到底值多少錢啦~) 是不是也跟著 cost down 下去了?
錢當然要用在刀口上,但如果沒有規劃的省,最後狀況還不就是完蛋......


新聞來源

工商團體 反漲基本工資
勞團諷「他們哪年支持過」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731/34405282

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不道德情感教育


好險,十八世紀沒有針孔攝影機,沒有數字周刊,也沒有形形色色的數位傳播工具;但基本上八卦與醜聞不管是在十八世紀或二十一世紀,本質上都沒有太大的差異,唯一的差別恐怕只有傳播的媒介與速度罷了。

老實說,如果不是因為《從黎明到衰頹》,我大約是讀不完《危險關係》的。倒也不是這本小說的閱讀門檻有多高,只是閱讀書信體小說總會讓我覺得自己在窺人隱私,而更要不得的是,不論故事本身真實與否,但那就是一連串的性醜聞,只不過發生的背景在三百年前罷了。而關於醜聞,這個時代也從未少過;關於情愛、金錢、性,在那個時代似乎也不是什麼太新鮮的事,只是每個人都需要按著上流社會的潛規則走,在衣香鬢影間彼此角力。

就我那不怎麼開竅的頭腦在看這一百七十五封信時,總會覺得這其中的愛情遊戲只怕是一連串的戲碼與賭局,上一刻的誰愛誰,到下一刻則可能成為誰又誆了誰;誆人的總覺得自己用愛情的極致甜美與歡愉,就能夠贏得一切,為所欲為;他可以愛,也可以隨時喊卡。被誆的,往往也不是笨蛋〈至少表面上看來不是〉,看起來也算樂在其中,只不過他不清楚何時該停,於是只好傻傻地在遊戲中被犧牲。我當然不愛梅黛侯爵夫人,說得直白點,就算把她評為 Bitch 也沒有什麼不對。當然我們可以為她的所作所為找些藉口,比方她的愛情如何在傑庫手上幻滅〈如果這書有前傳,而且前傳是這麼寫的話──但作者已經死幾百年了,這問題只能燒下去問他本人,如果還問得到的話。〉,又或者她藉由這樣的行逕來滿足她的虛榮心〈頗合理,除了參加宴會,上歌劇院之外,她看起來除了偷情之外還真是沒別的事可做了。……但總之,這已經超出了本人的智力範圍,實在是不知道該要怎麼解讀這樣的動機才好。至於塞西兒,本人可也不會覺得這女孩兒全然無辜;頂多只能說她道行太淺,當時的修道院又不興情感教育那套〈不然你以為《包法利夫人》怎麼出現的?〉,她媽基本上和《傲慢與偏見》的班奈特太太是差不多的人物,重點是幫女兒找個〈有錢的〉好人家,讓女兒一輩子有依靠。塞西兒本人倒是取巧,至少在愛情上面,她並不想真正付出太多代價。至於在感情上涉世未深的杜薇夫人,則真是活該倒霉把自己的人生給斷在這場豪賭裡。據說 Colin Firth 曾經演過凡爾蒙子爵這個角色,但因為本人沒看過戲,很難想像以他的正派形象要如何演出這樣一位情場浪子;當然你大可以說凡爾蒙不是個好東西〈長得帥、有錢、家世好;大抵來說就是個性不好〉,在一開始時他也坦然承認自己不是個好東西,但真小人永遠比偽君子來得令人欣賞,儘管他當小人的時間也很多,卻怎樣都比梅黛侯爵夫人少一點。唐瑟尼基本上是個腦包,基本上可以略過不提。〈我實在弄不懂這傢伙的腦袋裝了啥?被三個人搞得團團轉也就算了,最後還被設計成自殺武器……

角色也不過就這幾個人,能搞出的醜聞模式也差不多就和數字周刊上的一樣;性既是武器,也是籌碼;肉體的歡愉不過是用以炫耀的勝利徽章。愛對他們來說很簡單,反正玩的是別人的人生,只要小心別讓把柄給人找著就行。但我不得不疑惑,如果僅是因為無聊,而拿別人的愛情與人生當遊戲,是不是太過份,也玩太大了?更不能理解的是,如果你明知道你玩不起、輸不起,為了什麼你會選擇奮不顧身地跳下去?〈也許不管是誰遇到,應該都會理智全失吧!〉更糟的是,你怎知你那所有的信件,真的不會被傳閱,甚至被複製流傳嗎?

真的!還好那個時代沒有那麼多數位工具,否則光是扯爛污就夠瞧了。但經過了三百年,好似現在也和那個年代差不了太多。除了杜薇夫人之外,我無法同情書中的任何一個角色,然而我也清楚我不可能是杜薇夫人那種:「如果他的幸福要以我的痛苦爲代價,那我的痛苦在我看來就是相當寶貴的了。」幸福,怎會是要犧牲另外一個人的人生而成就的呢?老實說,這不是我能懂的;只是我不禁懷疑,如果那個年代有了這些數位工具,杜薇夫人如果一不小心看到了光碟、聽到了關鍵錄音,發現了手機中的曖昧簡訊、或是 MSN 的訊息紀錄……事情又會如何變化呢?也許有可能會改變些什麼,也可能不變吧!但總之,這真的超過本人智力理解範圍了;而且這年頭,哪來那麼多純愛呀!你瞧三百年前就沒有了!

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秋葵


最近覺得秋葵的味道對我來說,是鄉愁的滋味。
也或者是因為近日狂飆的氣溫讓我數度中暑,也讓我格外想念金澤的天氣,儘管那次的停留不過短短一日。
金澤的空氣不似台北黏膩,也或者是季節的關係吧。
很想念金澤的天空,想念兼六園中的鳶尾。
儘管秋葵與記憶無關,但總覺得那就是金澤的日常,就好似豆腐與京都間的關係一般。

2012年7月11日 星期三

【個人觀點】論戴季全2012.07.10發文


關於戴總編這篇文章,有些觀點我很贊同,有些觀點則否。


閱讀這件事情當然不一定是在「紙」這樣的載體上進行,至少在這個時代已經不是。
但我們卻不得不承認,不管就使用者習慣、載具的價格〈就算是內容綁硬體,一下要讀者拿出個幾千元還是有一定難度〉、及目前的內容豐富度...... 等種種因素看來,紙本書目前,或者說至少在近幾年,都還會是市場的大宗;紙價的上漲對於整個產業造成多大的負擔,這個部份我相信不只何社、戴總編會跳出來反對,就連讀者也會受害─well... 其實也是可以選擇乾脆去用租的或是用借的啦......


但關於文創產業的定義與思考,我卻不能完全贊同戴總編的觀點;這是因為我個人對於網路的想像與戴總編有差異,而這一切非關是非對錯。


但什麼是文創?我想在定義上,不只戴總編沒有在文章中定義清楚,說不定連文化部、經濟部...... 都沒個清楚定義;一個沒被定義清楚的「產業」,「和出版文創的未來有關,但和未來的文創無關。」一句話,不免顯示出邏輯上的荒謬。


文創絕對需要好內容,出版業也需要在數位浪潮襲來的現在進行轉型;網路對我來說,等同於將創作與傳播的門檻降低,也就是說,對我來說,網路是與人溝通、用以作為資訊傳播的「工具」,而不是 「total solution」。


出版是文創的根本之一,這一點無庸置疑;因為出版能夠延伸出來的,在型式上包含了影像、音樂、文具...... 等等;在另一方面,也可能會產生更多的討論與想像發散 (不管是利用網路或是面對面閒聊)......


也就是說,我所質疑的是,「出版文創」的定義為何?


身為一位閱讀者與工作者,我始終相信,型態的轉換不代表崩壞,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找出好內容,用最好的型式與包裝提供給讀者,讓讀者能夠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但面對一個定義不清的命題,我其實無法說服自己完成贊成戴總編。當然不免再重述,這僅是我個人觀點,也是這幾年在思考的事,無關是非對錯,只是觀點不同罷了。


【文創有兩種:LINE 設計圖示與ㄤ阿標,印刷媒體與數位媒體】
作者:戴季全
原文出處:
http://techorange.com/2012/07/10/two-industries/?utm_source=feedburner&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Feed%3A+techorange+%28TechOrange%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