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9日 星期日

黑色福音

我一直覺得1961年絕對是清張爺爺寫作歷程中最重要的一年也絕對是他創作的至高點那一年的《砂之器》、《霧之旗》、《壞傢伙們》都是我極鍾愛的作品,當我今日讀《黑色福音》時,又開始有全身發顫的感受;是的,它也誕生在1961年。

清張爺爺從純愛出發的作品並不只這部,《波之塔》、《山之峽》、《湖底的光芒》這幾部的純愛都可以說是純得嚇死人,《黑色福音》的純愛元素就不用說了,尤其當純愛遇上信仰時,犯傻只怕是遲早的事;身為讀者大概就能夠猜到一個傻女孩遇上一個沒見過什麼世面的年輕神父,只怕不會有什麼好下場…也的確沒有什麼好下場;但它的格局太大了,以致於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想著:「如果時空到了五十年後的現代,這一切會不會不同?」當然我無法確定會不會不同,但我卻知道,不能說的秘密一旦被揭露,就會是一場惡夢。

我對天主教與基督教並不熟,但我很清楚信仰能夠帶給人多大的力量,教會的存在相對於人們的脆弱來說,是一個能夠遮風擋雨的避難所;神職人員被寄予著神聖的使命,用他們的生命來解救人們的苦難,關於這點,我從不懷疑。但某種程度上,我也並不相信任何宗教組織或是神職人員,因為他們都是由人組成的;只要是人,都會找藉口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影響力再更高一點甚至就變成合法化,這一點,在日常新聞隨處可見。《黑色福音》揭發的不只是信仰與私欲的悲劇,而是五十年過後,我們甚至不能夠確定,壯大教會或是教派,就能夠為所欲為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但事實上我們卻總能看見那一次又一次合理化與合法化,而我們仍安慰著自己;這並不壞,畢竟他們的存在是為了解救人們脆弱的心靈,也組織了人們的力量,建設了更好的生活環境,幫更多人遠離苦難。這一切成就我們都不能夠否認,但因「善」犯罪應該被合理化嗎?我個人覺得這是可議的。

當大批大批的糖與捐贈物資進入古烈莫教會時神父們只是走偏了一步進行了黑市交易。在戰後的日本,黑市交易並不少見,那畢竟是個匱乏的年代,一個教會要養神職人員還要把教堂維持好本來就不容易,將私心動到黑市上面我真的一點都不意外。只是當第一次事發後仍然執迷不悟,就讓人覺得可議;更何況玩到後來已經不只是糖,而是更驚人的走私交易,還能夠說是為了「善」而犯罪嗎?老實說我不認為那是應該被允許的;但這也是信仰最讓人害怕的地方,當你堅持著某種信念時,你總會不斷不斷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所以教會從未停止過找尋代罪羔羊,田島、世津子都是被害者,他們都是那樣誠心信賴著,不管是基於信仰或是純愛,總都是信任,但他們所付出的一切值得嗎?也許當他們知道自己遭受背叛時就已經知道不值了,但能改變什麼嗎?似乎也沒辦法吧。

你如何定義「善」?又如何確認「靈魂」?又或者說這是我最近一直在問自己的問題。為了茁壯,我們總是付出遠超過自己想像的代價,甚至於我們必須要催眠自己,這是對的,這一切只是暫時的;但你我卻都清楚,有些時候一旦跨出去,便再也回不了頭;脫不了身,鬆手卻可能是死路一條。如果為了茁壯一件事而必須要犧牲掉靈魂,究竟是對或是不對?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是程式殺人,還是人殺人?

正確來說我沒有打電動的習慣玩得最兇猛的一次也不過就前年的開心農場;倒也不是沒有想過要打電動,只是要做和想做的事情太多,時間太少,線上遊戲在我生命中的to do list的排序還沒有那麼前面,沒有完成也不是什麼可惜的事。只是偶爾我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人們在線上遊戲中追求的是什麼?又或者這個問題應該要放大一點來看,「上線」這個動作究竟是在逃避世界或是創造世界?對於我來說這是個難解的問題。

網路殺神》的敘事手法不算很新,同樣的手法『駭客三部曲』已經用過了,有趣的地方在於它的梗,也應該說是我認為的梗:「有沒有一種可能性是:駭客改寫人類文明史?」也或者說,以前大家都在想網路還可以做什麼,現在也許變成了網路還有什麼不能做的?只是當我們越來越習慣網路的同時,思考模式這件事究竟是同質性越來越高?還是真如我們以為的越來越多元?當然這一切又要再推回去從古騰堡革命開始看起,好像也不是這本書想表達的重點(好啦,其實是我的重點永遠會歪掉!)。但連著讀完《直搗蜂窩的女孩》和這部小說,我真心覺得如果有一天駭客改變(或者說癱瘓)世界並不是不可能的事,甚至於我自己也想去學寫程式,希望能夠進到那個世界中(但我也知道這件事還是會被排到很後面去。)對於改變世界我並不抱持幻想,我好奇的只是是什麼樣的動機會讓一個人願意花那麼大的心力去改變世界?

FBI來說,索伯當然是個十惡不赦的惡魔,即便他已經不是個活人,也還是個罪犯;但惡魔之所以能夠吸引凡人,不正是因為凡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欲求讓惡魔有了機會嗎?又或者說,之所以願意成為惡魔也都是經由選擇過後的結果吧;沒有人在那過程中認為自己選錯了邊,因為他們比誰都清楚只有選擇成為惡魔的那一端,他們的人生和世界才有改變的可能性。你我都知道要在現實生活中求個溫飽可以說簡單,但也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法律之前號稱人人平等,但罪犯的小孩要不被用異樣眼神看待卻比登天還難。儘管還有貪欲、理想…交雜在其中,但是當你走投無路(也可能是自以為走投無路)時,有這樣一個機會讓你翻身,你會選擇逃開嗎?我是個凡人,我可能會選擇成為惡魔;畢竟再糟也不會比現在更糟了。(索伯竟然沒有網羅羅斯是比較讓我意外的,話說回來羅斯能不能成為NEO也是大問題就是了。)

闔上書,打開電腦,連上網路;我突然發現自己的存在也不一定那麼真實。也或者說,我已經習慣了自己在網路上的身份,習慣了用鍵盤表達;現實生活中,我卻越來越不那麼敏銳。會不會有一天,沒有了鍵盤,我再無法正確表達每一件事?只除了生理上的吃喝拉撒之外?現實的世界好還是網路的世界好?我真的無法判斷。Daemon開啟的是文明的殺戮,一如歐洲人進到南美洲後所毀滅的馬雅文明一般;毀滅文明的從來就不是機器,不是程式,而是人。儘管,是一個已死的人。


【工商服務時間】

譯者維德是我以前的同事,我從來就不知道他的譯筆這麼好;以前不應該每次都罵他痞子的,明明人家就真的很有才。真的很謝謝維德譯出了這本小說。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西決

雨天不是個適合讀小說的天氣至少不應該是下著雨的週日夜晚讀《西決》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又是這句,唉。)用在這戶人家家裡是錯不了的,也或者,只有天真的人才會以為,一個家是沒有秘密的。

不知為何,鄭西決總是讓我想到韓寒的臉。總覺得如果由韓寒口中說出:「這就是傳說中的生死相隨了。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至於那個十歲的孩子,就像是這場精彩的大戲中間插播的廣告,大可忽略不計。」這樣一句,估計是合情合理的。只是這個故事太悲了,它的悲不在於大起大落,而是在於那層層疊疊的生活下原來隱藏著的記憶與無力感;它不逼著你陪著同聲一哭,只是冷冷地在一旁觀望著:活著,也不過就那麼回事。

東南西北各自一方,只有北北的故事還未展開。青春是多麼叫人興奮,卻又多麼無趣的一段歲月?總會為了莫名的熱情而衝動,總以為自己的心事沒人能懂;所以再怎麼殘酷的作為也可以是基於正義為出發點。反正芳華正茂,誰會想到幾年後自己將老?誰能料想到就算不曾孤注一執,也一樣能過得很好?

「妳很年輕麼?不要緊,過兩年妳就老了。」書中的人物當然是不會老的,會老的只有不曾活在書內的我們。只是當我讀著陳嫣的背叛,到後來西決的釋然,讀著南音的奮不顧身到東霓終於流下眼淚時,我突然感覺到,活著,也不過就那麼回事吧。所有的秘密最終都不會是秘密,所有的事情再怎麼不堪也都會過去;總也都是這樣的。

一個女人到了最漂亮,最性感,最有味道的年紀的時候,有可能有錢,有品味有修養,有很多見識,但是說不定就拿不出來像樣點的愛情來給別人了。」男人大抵若是。這世上沒什麼東西比時間更公平,你總是要付出些什麼,得到一些你自己為想要的,最後才發現原來也不過就是牌桌上的幾個籌碼罷了。賭完了,總也是要下場,日子還是要過的。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一杯咖啡的代價:是重建也是催毀

我並不討厭Starbucks某種程度上它的存在還讓我蠻開心的只除了沒有無線網路讓我比較感冒一點其它其實都還好但要說喜歡也還好畢竟我只是需要一個空間做一些什麼事剛好它可以提供我這樣一個空間有還不算太差的咖啡和乾淨的洗手間;速食店當然可以提供部份這樣的功能,只除了環境比較髒亂,沒有無線網路,和一屋子雞貓子鬼叫的小朋友除外。

之前去直走看《咖啡正義》,會後有某咖啡店負責人出來講評;直走的咖啡是和他進貨的,我必須說…不是很好喝,但我蠻能理解他們其實是希望能為咖啡農做些什麼事的那種心情,也就不好意思批評人家的咖啡難喝;但在影片過後,他一直不斷攻擊Starbucks,我心想,你有理想是很好,你對咖啡農爭取權益我也很贊同,但你沒事幹嘛要一直去攻擊人家做生意的手段不正當?你的咖啡就真的是沒有很好喝啊?當然那是我自己的想法,也沒說出來就是了。

但我真的很欣賞Starbucks的經營嗎?其實並沒有。連鎖業的經營原本就不是事事美滿,如果裡頭沒有一些不太漂亮的事情,也成就不了人們習以為常的漂亮店面。說起來蠻殘忍的,人們總期望能享受到最好、最便利的福務和最低價的商品,但要享用到這樣一致性的服務水準,其實要付出的代價往往很驚人;房租、人事、硬體建制…沒有一樣不需要用到大筆資金;我不想為連鎖業找藉口,事實是這樣的結構每一個消費者和投資人也都有責任。或許也是因為自己曾經有過被裁員的經歷,當我讀著《勇往直前》時,我竟是一路膽顫心驚、背脊發涼;這兩三年經歷過的一些事如同電影般重現在我眼前,只是角色對換,從經營者自己親口說出,而不是經歷過的員工。

Wal-martStarbucks是美國通路經營的兩種典型。Wal-mart的經營模式可以說是採購主導,通路為王,整體來說毛利不高;獲利來源主要是靠客單價的拉抬與砍下來的折扣;Starbucks提供的商品較單一,毛利較高,但租金成本相對也高,獲利來源則需要依賴翻桌率與熟客回流率;(台灣的咖啡市場又是另一種經營景況,也算是在全球蠻特別的狀況;也許之後有機會可以再討論)從店舖經營的角度來說,Wal-mart的人事替代性基本上比較高,可用比較大批的工讀生做上架補貨動作;Starbucks則需要較穩定且老練的正職提供比較好的服務,以確保穩定的回流率。(這個不一定準,只是我的觀察和想法。)但要留下優秀的人才卻也不是很簡單的事,做為領導者除了要有正直、熱情與勇氣這三個基本特質之外,也必須能讓員工感受到被照顧,這個部份台灣多數企業都還沒有做到;最重要的一點是:「彼此的信任」。這也是為何我會讀到背脊發涼的原因。

當然不是說修茲做的決策不正確或是手段不漂亮,如果今天我自己創立的公司面臨到這麼艱困的局面,我也可能會下同樣的決定。開除人或被開除都不是單純的事,它考驗著經營者的智慧,也考驗著工作者之後的境遇;用了不對的人,領導者絕對有責任,但如果這是個對的人呢?我不確定。團隊的組成原本就不是件簡單的事,能夠找到一群理念和價值觀相同的人一起奮鬥更不容易,但要讓信任破碎其實也不太難,儘管修茲在書中訴盡了企業轉型的痛苦也表現了樂觀,但說真的,如果是你,有一天你又有機會再回到那家公司,你還願意再信任、再付出一樣多的熱情和努力嗎?我也不是那麼確定。(修茲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我不知道,但我猜他自己想到這個也會有點猶疑吧。)

當然我會因此就不去Starbucks就此再也不到任何連鎖店消費甚至指著人家的鼻子罵「欺壓勞工的血汗廠商」嗎?老實說我也不會。我從來就不是一個反商的人,我也承認每一件事情的背後都有些見不得人的髒事,而這些髒事也絕對不是只有一家公司有;號稱賣公平貿易咖啡的廠商或許給咖啡農合理的待遇,但不檢討咖啡難喝這件事,而是不斷抨擊別人做生意手法不乾淨;這種煽動人的小動作老實說也不是多乾淨(如果你的咖啡夠好喝,我也贊成你的理念時,我也不會在意多付幾十元去買你一磅的咖啡豆。)我可以選擇不買一項產品,卻不能夠忽視有人依賴這項產品維生;當我付了一兩百元,買了一杯咖啡,租了幾小時的桌子,有人把廁所維持乾淨,這也都是事實。在攻擊這些事的同時別忘了靠這一杯咖啡吃飯的可不是只有咖啡農而已

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不完美警探

其實我不是一個迷戀「犯罪天王」之類頭銜的推理迷,一開始讓我注意到Jo Nesbø的原因是…長得很有型。我從來就不否認自己是外貌協會的一員,雖然我知道他白天是金融金童,晚上是搖滾樂手,現在還是天才犯罪小說家,我的重點始終還是…他長得很帥;當然,那一切都是在我打開《知更鳥的賭注》之前。


〈很帥吧!〉

原本我是拿龍紋身與它做為對比,但在讀了兩頁之後我便放棄了這個想法。龍紋身三部曲吸引我的是莎蘭德,她不完美,卻有一種殺到爆的魅力吸引住我;也或者說,人格不完美的主角和打不死的硬漢(比方打不死的李查德)比較起來,我個人比較偏愛不完美的主角一點。比方哈利‧胡雷。雖說他的出場姿態實在彆腳,一個射擊成績不及格的警探竟然一槍就打中目標,悲慘的是那個目標並不是敵人(人家遠從美國來,竟然變成了一罈骨灰回去。);因為政治考量,他升了官,坐的卻是冷板凳(政治果然不是普通的複雜啊!)。個性看起來也不是太好,可能長得也不是太帥,但沒想到他的政治敏銳度之高,觀察力之敏銳比起龍紋身中的布隆維斯特要來得更驚人。題外話:也比較專情;個人對於布隆維斯特隨隨便便就可以搞上好幾個女人還是有點意見的。

任何犯罪小說只要扯上了政治和歷史,門檻就會被拉高;更別說在蛛絲馬跡中去找到真兇是誰。這也是我今年度第一次…沒有猜到正確答案!(重點是毫不牽強!)當然一方面是因為小說中走了兩條軸線,以致於我的思路岔開;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裡頭的局原來不只一個。雖然之前讀過吳祥輝先生的《驚喜挪威》,大約知道北歐生活並沒有想像中的優雅美好,但從道地的挪威人寫下自己的生活與社會問題,不難發現問題比我們想像中來得複雜,也更不美好。該有的族群問題一樣也沒少過,納粹的足跡也並沒有完全離開那塊土地,政治人物的小手段也沒有比較少,警察辦案也沒有比較容易。警探不只要辦案,還要照顧家人,也會成為歹徒襲擊的目標。警探也酗酒、抽菸、出口成髒的習慣讓我誤以為我在看的其實是黑幫電影;但當我看著哈利聽到「這隻電話已暫停使用」那段,心頭忍不住酸了;連最後一點慰藉也被這樣剝除了,心裡的話還能和誰說?

是的,兇手找到了;但你要如何定罪?而與你共事的人,真的值得信任嗎?「壓抑歷史等於敞開大門邀請歷史再度重演。」陰影從來就不會消失,只是人們假裝看不到罷了。但在下一集,這顆未爆彈就真的會爆嗎?我好奇了。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Limitless---藥?不藥?

因為東西寫到一半寫不出來的關係便先看了《藥命效應》後再繼續。

劇情其實算緊湊,總長度不超過一百分鐘,但一開頭就來了個一鏡到底的「Power of Ten Shot」再加上恰到好處的電子樂,足以讓人腎上腺素整個飆高。Bradley Cooper在裡頭有幾個鏡頭看來頗像Ralph Nathaniel Fiennes不過Fiennes的演技比較內斂Robert De Niro演技就無需贅述了關於明星的演技到此告一段落,至於劇情也可以算得上有中上水準;原則上來說,並不是會讓人感覺到浪費時間的片子。

我深深覺得任何一個有藥物酒精或是咖啡因成癮的人都應該要來看一下這部片對於藥物或咖啡有著依賴性的人一定能夠理解Edward在裡頭的掙扎但老實說這部片子一點也不勵志與其說這是一部劇情片在某種程度上比較像是驚悚片。任何一個有過戒斷症候群的人一定能夠理解那種頭疼欲裂、淚流滿面的痛苦,雖然你知道撐過就沒事了但真要撐過也不是那麼簡單到最後生理需求壓過了理智總是要打上一針哈上一管喝上一杯。而我原本以為Edward能夠成功抵擋那個誘惑的,但他畢竟只是個凡人,沒了藥,他也只是個癟腳作家罷了。但話說回來,如果這個藥要給你,你要不要?

摸著你的良心,回答這個問題:要?不要?

其實我自己也沒有那麼肯定的答案。科學家說人類終其一生也不過只有使用大腦十到二十趴左右,換句話說,大概有八十趴的大腦是沒在工作的;如果從這個角度看來,只要我能多使用一倍的大腦,很多事情就會完全改變;而當我用上百分之百的大腦…哇!這比被蜘蛛咬一口還強!(被蜘蛛咬了不起就當蜘蛛人,可是你也知道蜘蛛人常常連房租也付不出來。)這對每天為了案子絞盡腦汁的我來說是天大的誘惑,但有一天失去了那個藥,我又變回原來的我,我真能接受我自己嗎?我不確定。

這麼說好了,那個極盡完美的你是你,這個不怎麼完美,但日子也是照過的你也還是你;日復一日,我們習慣於自己的一切,習慣了寫得時好時壞的文案,習慣了不高不低的薪水,不上不下的工作現況,不夠修長的雙腿,不夠纖細的腰身,與不夠靈敏的腦袋…但之所以能夠接受自己,是因為我們對於生活的不滿還沒有到把理智給淹沒;只是有一天,我們突然有了機會能夠成為一個我們理想中的自己時,我們還能夠滿足與現在這個什麼都不夠好的自己嗎?

再一次,摸著你的良心:YES OR NO

片中Robert De Niro一段:「這些能力不是你應得的。」誰不應得當你手上握有八千美金讓你有十天的機會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請告訴我你真的不願意嗎